爱宝贝网,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

宝贝网→

宝贝网公众号
您的位置:首页 > 早教 > 智力开发 > 好书推荐 > 波伏娃《第二性》简介推荐理由

波伏娃《第二性》简介推荐理由

2020-06-30 11:36好书推荐
波伏娃《第二性》简介推荐理由 《第二性》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的社会学著作。 作者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简介_波伏娃第二性txt下载

波伏娃《第二性》简介推荐理由

《第二性》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的社会学著作。

作者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被誉为“女性圣经”。2015年11月,该作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推荐理由

一、经典性:《第二性》是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称波伏瓦为“女性主义思想的泰斗”、“女权主义的思想导师和旗手”。

二、可读性:书中援引大量实例,翔实生动,一改普通理论著作的枯燥晦涩,读来趣味横生。

三、时代性:波伏瓦作为思想家是超越时代的,她在《第二性》中指出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还是社会的顽疾,有些甚至愈演愈烈。在原著出版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反观这本书,更能引起切身思考。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内容简介

《第二性》分为I、II两卷:I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II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以及在农妇、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的真实处境,探讨女性独立可能的出路。波伏瓦提出了女性获得经济独立的必要性,也强调了只有女性经济地位变化才能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第二性II》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唯一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1929年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曾在多所学校执教。1945年和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她和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创作背景

法国大革命尽管响亮地提出了“天赋人权”的口号,但那只是男人才享有的权利。不论是制宪会议的温和派还是国民公会的激进派,在他们高喊“平等”的同时,都一致坚持妇女应回到家庭和厨房中去,履行“造化”所要求她们的贤妻良母的职责”。1804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更是完全把妇女排斥在公民资格之外。其中的第213条明确规定“妇女应该服从她的丈夫”,妇女的经济、社会活动必须经过丈夫同意,家庭财产严格由丈夫支配。法国妇女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到1944年戴高乐临时政府时期才迟迟获得。这不仅比其他欧美国家落后了一大截,甚至迟于亚洲的斯里兰卡等国家。一方面两性不平等的现象相当严重和普遍,另一方面女权运动的发展却滞后于其他国家。譬如美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权运动就已轰轰烈烈地展开。

法国妇女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滞后,不能不促使那些具有强烈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学者去思考、去探充。波伏娃生在法国,长在法国,作为一位思想独立前卫的女学者,对法国妇女问题的体会更是深切。她敏锐地发现这场女权运动的高潮在法国不仅来得缓慢,而且具有先天的缺陷,即仅限于资产阶级妇女,没有触及更为广泛的其他阶层的妇女;仅停留在要求受教育平等、财产继承权平等这样一些具体权利,没有触及到父权制社会本身。于是,她通过个人的体验和对其她妇女的观察对妇女社会地位问题进行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提出了真正的更高意义上的性别平等,从多角度深刻地分析了妇女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完成了《第二性》一书。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作品影响

基于现实生活的发展,波伏瓦满怀信心地看到女人未来的解放,虽然她并没有提出多少切实可行的方案,但这并没降低《第二性》的理论价值。

该书出版后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加缪指责她“败坏法国男人的名誉”,梵蒂冈把它列入禁书目录。

最初的反对声浪过后,是无数的灵魂被震撼,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和无限新的可能。《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性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波伏瓦由此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精神母亲”。

《第二性》在法国出版后首周卖出2万册,它的法文版累计销量已超过300万册。1953年,《第二性》被译成英语,而后又先后被译成德语、西班牙语、丹麦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等17种文字。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媒体评论

我认为作为女性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因为每个女人都应该学习一些女性主义的知识。这个社会,在很多方面男性都占据了优势位置,隐藏了很多男性霸权,女性首先要意识到这一点,对此敏感,有社会平等的概念,然后才能做到自我保护,才能避免被这个男权社会奴役。——梁文道(著名媒体人)

波伏瓦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特别是她的《第二性》及其社会建构理论。一般认为,女权主义的第二次浪潮整体上是从她开始的,她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为整个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是那个时代女权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和旗手。

我始终认为,波伏瓦的社会建构论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因为这是一个正确的理论和看法,它不可能过时。——李银河(社会学家、性问题研究专家)

在当今时代,波伏瓦的独立人格对年轻人和艺术界依然有着启迪。尽管波伏瓦终身和萨特在一起,但她的独立性是萨特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其在文学上的创造引领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思想也独具特色。

波伏瓦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热门人物包括在国内,但是奇怪的是,国内研究者很少对她做专门的学术研究,目前大多只停留在翻译和介绍层面,国内学者也更关注的是其文学性,对作品中的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想重视不够,更多只把她当作一般女作家,低估了她的价值。——高宣扬(同济大学法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

要参透一本书,应该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这样才更有助于加强对作者作品的理解和体悟。所以为读第二性,我先搜集了一些关于波伏娃的资料和书的写作背景。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的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坠胎、卖淫和两性平等。既是当代妇女问题的探寻,也是历史与永恒的品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第二性》这本书为何颇受争议。凯特.米利特以及陶丽.莫伊在他们的著作《西蒙娜.德.波伏娃》中讲到:“这本书很危险,像是一个报警器。它让你不仅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女大学生,也想成为破窗而入的坏学生。”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本关于“女权主义”的书。西蒙对女性主义的重要贡献,在于把它从一种理想主义引向文化解析。

首先,书名“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这点很重要。因为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

第二,指出这种被支配的地位不是天生注定如此。尽管有生理的原因,但并不具有决定性。经济上的依附性更为重要,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对此,作者雄辩地从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精神分析等多重角度进行了庞杂但条理清晰的论证。

第三,指出所谓“女性气质”不是女性受支配的原因,而是其处于受支配地位的结果。并不存在天生如此、一成不变的女性气质。女人的“特性”——她的信念,她的价值,她的智慧,她的道德,她的情趣,她的行为,应当由她的处境来解释。其形成既是女性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童年和少女时代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女性气质的形成“功不可没”。

第四,作者说被支配地位的形成女性本身有“共谋”的成分。在男性允诺的利益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地位和身份。尽管这地位使她丧失了主体的超越性,置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

第五,作者对工业发展和思想启蒙推动的女性解放运动和新女性的诞生以及男女平等的前景持乐观态度。男女平等并非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差异,也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废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愚昧欺骗等,实现彼此的充分自由发展。唯有此,两性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健康的手足关系。展望前景,笔者总结一句话就是,“男性需放手,女人要给力”!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

女人是什么?生物学上把她定义为“雌性”。波伏娃认为:“‘雌性’这个词之所以是贬义的,并不是因为它突出了女人的动物性,而是因为它把她束缚在她的性别中。”男人几乎把所有关于“雌性”的形容词都抛到了女人身上,诸如“懒惰、狡诈、无情、愚蠢”等等。波伏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区分物种:“性别的产生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物学上的。”正是女人通过她的‘感情生活’创造了她自己的身份,包括她的女性身份。”按照波伏娃的这种观点,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是不同的,那么由此而产生的“身份认同”也会各异。可是,事实上,几乎没有女人会把自己放在雄性的行列中。

那么,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她”都会把自己创设为“女性”呢?波伏娃并没有对此作出探究。实际上,这个社会在“她”出生时变把她定义为“女性”,而在她之后的生活中,她更多的是在尝试接受这种身份,接受这种社会规则。就像是一道判断题,社会告诉你——你是女性。当然,你有权进行选择,如果你选择“正确”,那么你就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否则,你就是社会上的异类,那些社会赋予其“女性/男性身份”而其自身又将自己界定为另一性别的人,往往受尽社会的谩骂和指责。在这种压力下,更多人会选择接受社会赋予他的性别。因此,虽然我理解波伏娃的观点,但却更倾向认为女性身份不是一开始就由“她”自己选择的,而是社会根据其身体特征强加给她的,她只是在心理上给予承认罢了。

波伏娃对婚姻提出了批判。她认为:“结婚与个人无关而与组织有关:婚姻是为了履行职责,而不是实现真情或表达感情。”“在婚姻中,性经历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职责,一种目的,它永远不是一种真正欲望的表述。”或许我们会认为波伏娃的观点太偏激,但倘若我们试着站在她笔下的那个时代去看待问题,这一切似乎便变得顺理成章了。在战争年代,女人会因为堕胎而被送上断头台。一个女人无法自己选择性生活,无法避孕,那么“母性”对她而言也只能是强加的。我们知道勉强没有幸福,那么强加的“母亲身份”又怎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试想一下,他和她的相遇,并不是在某个浪漫的午后不期而遇,一见钟情,乃至厮守终身。这种属于童话般的爱情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很难实现,更何况是在那个纪律严明的年代。他和她往往被某个组织撮合在一起,他们的婚姻生活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繁殖后代,给组织生产新的劳动力。

因此,这种婚姻生活并不是自由的,没有自由的婚姻是没有意义的,男人想占有女人,倘若在女人的心里压根儿就没有眼前的这个男人,那他和她的性生活也不过是在完成组织的任务,婚姻不外乎是一种形式。波伏娃的这个观点对现代社会也有些适用,虽然我们在倡导民主,法律也赋予我们自由恋爱的权利,但在某些偏远的乡村,“包办婚姻”、“买卖老婆”的现象还屡禁不止。既然这种婚姻没有自由,失去意义,那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波伏娃对“性解放”充满渴望,这也是对女性自由的向往。

认同她在书里的主要观点:除了天生的生理差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男性亦然。至于这句话的网页拓展版: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甘心服从。有脑袋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会是波伏娃说的话,更会怀疑这是不是现代人说的话:随着工业化程度比较高,除了野外工作,体力并不能显示多少优势,除非那个男人热衷于和女人打架。 她的书得以流传,得以认同,恐怕得益于萨特。

五十多万的小说,一遍一遍过手,直到改到男性可以接受,才罢手。女权运动的“圣经”不过如此,女权教母也不过如此。男权统治太久,女性运动不过是一个调剂。他们明白:这只是蜉蝣撼大树,和自己玩挠痒痒,求取他的注意力。如果真的开始燎原,他们绝对是最好的灭火者,神不知鬼不觉。这千里之堤何时才能溃,无从知道。只是他觉得这是嬉戏,一旦越界,翻脸不认人。忠诚地守护自己的地位权利。女性大多天生比较温和,只要不触动她的底线,和平共处,甚至牺牲部分权力也是可以的。真正的女权运动者,她不是我们还没看到已经倒下,就是已经沦为恐怖分子。各个政府都排斥她,甚至不如恐怖分子。恐怖分子还有基地,还有同伙。她什么也没有,连女人也怕她。像躲麻风一样躲开她,她是最柔弱却直击人心的恐怖:曲线贴合每个女人的内心,直至女人不敢细想的东西,是内心的魔。一个人越是恐惧一个东西,越是因为那个东西接近自己内心。就像人总是看不惯和自己有一样缺点的人,总是这样。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

没有女人会把自己陷到那种危险境地中去:孤立无援,孤独终老。寂寞到皮肤龟裂得像干涸的土地,谁也不敢那样。男人没有切身体会,更不可能放弃背弃自己的权利,除非受到极大的伤害。天性不会使然,耶稣也只是强调众生。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经典语录

1、但情况依然是,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她就越受到尊重;她越是需要工作,绝佳的外貌对她就越是有利;姣好容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旗帜,一种防御,一封推荐信。——波伏娃《第二性》

2、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3、人们常说,女人打扮是为了引起别的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实际上是成功的明显标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通过被人嫉妒、羡慕或赞赏,她想得到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趣——对她自己的绝对肯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自己。——波伏娃《第二性》

4、服饰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波伏娃《第二性》

5、一种没有雄心也没有激情的金光闪闪的平庸,漫无目的,无限地周而复始的日子,缓缓地滑向死亡,不寻思原因的生活。原封不动地保存和重复世界,看来既不可取,也不可能。——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6、“想想也真可悲,”米什莱写道,“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而家庭是一种摧残人的负担;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7、肖伯纳说,让人们受到束缚比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更容易,只要这种束缚会带来利益。——波伏娃《第二性》

8、打扮不仅仅是修饰,它还表明了女人的社会处境。——波伏娃《第二性》

9、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10、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但愿人们给她开放未来,她就再也不会被迫待在目前。——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11、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西蒙娜·波伏瓦《第二性》

12、女性是第二性,排除在男性以外的“他者”。权力归于男性,女性仅仅是附庸。附庸的庇护来自权力,歧视也来自于权力。事实就是如此,谁家生了女儿也还是叹惋一阵儿。连在性交中,女性都是处于被动和守势,像个容器,收纳男性的欲望。《第二性》

13、他们的目标不是征服未来和世界,而是和平地保持过去,维持现状。——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14、压在婚姻之上的诅咒是,两个人往往在他们的软弱中,而不是在他们的力量中结合,每个人都要求对方,而不是在给予中获得快乐。梦想通过孩子达到充实、温暖、自己不善于创造的价值,这是更加令人失望的骗局。——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

15、无数的女人都在反复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方式--无聊、期待和失望。即使是自恋者,也包含着想被别人欣赏的意味。——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16、有些女人把自己当成花束、大鸟笼;另外一些女人成为博物馆,还有些女人变成难解的符号。——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

17、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男人早就懂得,想要快活,就要靠自己。

而女人,上天赐予她们的美好礼物其实早就标好了价格。——波伏娃《第二性》

18、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造成的。——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相关文章

更多>
爱宝贝网QQ交流群

782149782

欢迎各位妈妈加入交流!

宝宝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

  • 官方微信→

    宝贝网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宝贝网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爱宝贝网 © 2018-2023 www.2baobei.com版权所有,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