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贝网,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

宝贝网→

宝贝网公众号
您的位置:首页 > 早教 > 智力开发 > 好书推荐 > 巴金的作品《寒夜》简介、读后感

巴金的作品《寒夜》简介、读后感

2020-03-27 14:44好书推荐
巴金的作品《寒夜》简介_寒夜读后感 《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

巴金的作品《寒夜》简介_寒夜读后感

巴金的作品《寒夜》简介_寒夜读后感

《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巴金的作品《寒夜》推荐理由

《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

小说的情节与作者的生活几乎是同步展开的:都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写完这部小说是1946年的最后一天,上海一个寒冷的冬夜,小说结尾也正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巴金先生曾经说过,写《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在那几年中,散文家缪崇群、小说家王鲁彦,还有他的老朋友陈范予,都是害着肺病痛苦地死去的;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他又亲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医治的三哥李尧林。所以,当小说中写到汪文宣为生计而无着、为疾病而痛苦的时候,这些亲友的面孔一一浮现在巴金的脑海中,使他的写作十分投入。

《寒夜》是巴金步入中年又一创作高峰期完成的长篇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成熟的标志。 小说《寒夜》发表于上世纪40年代,是巴老在自己众多作品中最满意的一部。故事讲述了抗战时期的国统区重庆,一个小职员的人生悲剧。这部小说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情节穿插着作者现实的生活,因此作者对这部小说投入的感情更为真挚。

巴金的作品《寒夜》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巴金的作品《寒夜》创作历程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巴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少。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我几次校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台上受批判一样。”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揖哲学”。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巴金的作品《寒夜》作品鉴赏

《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这与作者卓越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其中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贯串,意境悲凉,以点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结局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气氛,从而取得了更大的艺术效果。
第三,出色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立的,而是透彻地显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过程,并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下运动的。

《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说,巴金在早期作品里常常直接向读者一泻无余地倾吐其奔放热情的话,那么,在后期作品中,他则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称赞托尔斯泰能够掌握“心灵的辩证法”,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巴金的《寒夜》。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例如,对曾树生在赴兰州前夕内心“去”与“不去”两种心理因素,作者就写得真实、细腻、深刻,通过对人物内心两种心理因素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得非常感人。

巴金的作品《寒夜》作者简介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我国文学界有“鲁郭茅,巴老曹”的美称,也就是说,我国文学界的泰斗主要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六位。

巴金寒夜读后感

  书中的主人公王文宣,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大家心目中的“老好人”,最后因肺核惨死家中。作者巴金先生绝不是简单地为我们展现肺结核这种病在医疗水平极其低下的旧社会中有多么的恐怖,而是借汪文宣之死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提出的深沉的控诉!

  主人公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怀揣伟大的教育梦想的他,离校后只能在一个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里当一名小小的公务员。说到公务员,也许有很多人会很羡慕他,有一个衣食无忧的铁饭碗。事实上,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官商勾结等混乱腐败的政治格局,像汪文宣这样安分守己、老实厚道的知识分子就成了被压榨的对象,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安安分分地做人,却依然换不来一家人的温饱和应有的社会地位。

  然而对于汪文宣的遭遇,我除了深表同情之外,更多的是怒其不争。

  在公司里,面对上司的欺压和同事的冷嘲热讽,他总是忍气吞声。他说:“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但是那个职位又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帮助呢?有这么一个公务员的职位,儿子的学费还是得靠在银行里当“花瓶”的妻子支持,母亲不但享不了清福,一把年纪了还要去当老妈子帮忙添补家用。有多少次他对自己说“大不了我不做了。”但他只是想想而已,他不敢这么做。就这样,枯燥单调、薪水微薄的校对工作一点点地消磨他的意志。吞噬他的理想,他还在为它呕心沥血,慢慢耗尽自己的精力。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之间的纠纷,他爱妻子和母亲,爱任何一方都胜过于爱自己。但是他却没有能力去平衡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对于妻子和母亲的冲突,他不敢去面对,甚至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直到看到妻子给他之前要求她写封长信给母亲道歉的回信后,他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的天真。

  他渴望改变生活,改变命运,但是他却没有起来反抗过、努力过。在困顿中,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等抗战胜利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这样美好的幻想支持他默默的承受生活的不公。然而真正到抗战胜利之时,却是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之日。这实在是人生的悲剧。

巴金寒夜读后感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老师的课堂上,在老师介绍巴金的时候介绍了这本书。听着似乎很有趣很值得读就借来读了一下。读过之后感觉还可以,内容大体上还是和同时期的书一样,揭露了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看法。

  小书写的就是一个生活在四川的家庭,在抗战时期的生活。小说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通过写写小公务员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亲和妻子的吵架,最后这个可怜、懦弱、多病、善良而无能的小公务员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种种一系列的故事都写明了在那个世界,人们生活的困苦和无奈。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汪文宣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有知识在年轻的时候有理想和抱负,可是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他的抱负和理想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一文不值。所以他只能生活在社会底层。而他的妻子虽然也是读书人,照样有理想有抱负,可他在面对生活的无奈时并没有和汪文宣一样,而是采取另一种方式,用放纵自己来逃避现实。她喜欢自由喜欢富有的生活,所以她会接受陈经理的帮助,会去做女招待。这刚好反映了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他们希望大身拳脚,创立一番事业。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不像战斗,只想逃避。他们选择放纵自己不管别人的感受。

  文章似乎用一系列的悲剧,控诉了整个社会。汪文宣老实能干任劳任怨,事实为别人着想,最后却死于肺病。他的母亲很大的年纪不仅要饱受战争的摧残还要为他的儿子担心。而汪文宣的儿子,永远有这和她年龄不相称的性格和表情。汪文宣的妻子更是生活在纠结之中,一面是对自由而快乐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对家人良心上的自责。就连一直圆滑的老钟最后也死在霍乱之中。一系列的悲剧故事,都在说明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

  结局更是令人回味,让人深思。汪文宣死了,他的妻子似乎还在徘徊中。抗日战争胜利了,但是,这个家的一切并没有改观。套用某句话,就是,胜利是别人的,与”我“何关。等曾树生回来的时候,汪文宣葬在哪里都不晓得。汪母与汪文宣的儿子也不晓得搬哪里了。给人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冷。就像是在寒夜中一样,让人发寒……

 巴金《寒夜》:写出了现代人的困境和挣扎

在这个人生和历史的大舞台上,上演着无数的悲剧。有一类悲剧是“西楚霸王”式的,它展现的是盖世英雄的悲壮落幕,虽然失败,但同时成就了历史的大手笔。

以至今天的人们也还一再悲叹他壮志未酬;还有一类的悲剧显得平静甚至于单调,它没有什么波澜起伏,只是一些上不了历史大舞台的小人物——他们是缺乏话语权的弱者的切身经历。

不同于巴金的《家》、《雾雨电》等前期的作品,巴金在《寒夜》中用笔极为冷静,创作风格由热情倾泻转入深蕴细腻,是他艺术上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声: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性的扭曲,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

《寒夜》经历了怎样的文本生成过程?

《寒夜》写于一九四五年抗日胜利前夕,完成于胜利之后,一九四七年出版,与小说故事发生时间约略相同。

《寒夜》的情节很简单。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为巴金一生最为圆熟的作品,《寒夜》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写作《寒夜》时背景如何,这本小说又经历了怎样的文本生成过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使国民经济受到了重创,出版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前五年仅出版长篇小说35部。六年抗战以后,中国的战区局面相对稳定下来,从而1943年到1949年成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复兴期。在这段复兴期中,国统区的作家不断以现代思想深入生活,传递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出版于1947年的《寒夜》正是其中的典型之作。然而,《寒夜》的刊载发行亦有着颇多曲折。

巴金故居的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介绍:“《寒夜》第一次发表在一本画报上,连载了三次后这个杂志停刊了,但幸好巴老继续写下来了。而1947年3月出版这部作品的时候,正好是国共两党关系紧张之时,人心不安定,通货膨胀加剧,买书的人大大减少。《寒夜》第一版的出版,也只获得一篇像样的书评。进入新时代以后,《寒夜》这种风格要么被大家批判,要么被大家忽略。”

周立民承认,此后因时代等诸多原因,《寒夜》经历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然而,经典除了是外部因素的生成之外,作品本身也要有相应的特质,才能超出前辈,形成自己的特点。“《寒夜》里面有很多明确的特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首先,三个人物的关系设定,是一个死局,但也是一个说不完的局。三个人可以都是无辜的,但同时又能感到三个人身上的罪。其次,《寒夜》的开放性和阐释性超过了巴金其他的任何一部作品,它的冲突是内在声音和外部环境的交织。再次,《寒夜》里面没有英雄,因为没有反抗。这部作品写出了现代人的自我困境和挣扎,我们现在面对的很多境遇都是我们无法反抗,甚至无从逃避的。”

“最后,巴金先生对日常生活的叙述贡献是突出的,他善于将日常生活的叙述把握在虚和实之间,不完全掉进现实的境遇里面,又生发出梦魇、幻觉、变态心理等各种叙述手段。这样富于变化性的探索对巴金这一代作家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爱宝贝网QQ交流群

782149782

欢迎各位妈妈加入交流!

宝宝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

  • 官方微信→

    宝贝网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宝贝网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爱宝贝网 © 2018-2023 www.2baobei.com版权所有,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